倪瓚,元末明初畫家、詩人。初名珽,字泰宇,后字元鎮(zhèn),號云林子、荊蠻民、幻霞子等。江蘇無錫人。倪瓚家富,博學(xué)好古,四方名士常至其門。
大凡名人畫家,都有點怪癖。比如齊白石小氣,米柜子整天鎖著,鑰匙就掛在自己身上。傅抱石善飲,沒有好酒就沒有好畫,解放后傅抱石的酒還是周恩來總理特批。喜歡喝酒的還有齊白石的關(guān)門弟子許麟廬。上海畫家唐云也喜歡喝酒,北京某部請?zhí)圃迫ケ本┳鳟?,問他有什么要求,唐云說:我每天是要喝一點人頭馬的。唐云嗜煙嗜酒,喝茶淡了,會將茶葉撈起,澆上麻油醬油,當(dāng)涼菜那么給吃了。這些怪癖,都比不上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倪云林。
倪瓚和朋友一起談?wù)撛娢?,要泡好茶招待,就命仆人到七寶泉打水。水打回來之后,倪交代仆人:“提在前面那桶水,拿來泡茶;提在后面那桶水,拿去洗腳?!彼笥岩姞睿闹懈械胶闷?,追問原因。倪說:“前桶的水,一定干凈,所以用來泡茶,后桶的水,怕已經(jīng)被仆人的屁所污染了,所以只好拿去洗腳!”傭人不信,進(jìn)門前將水桶前后換了個,煮了茶給倪瓚。倪喝了一口,轉(zhuǎn)身就把那傭人打了一頓,然后轟出家門。
可換了一個傭人挑水煮茶,還是有異味。倪瓚叫來傭人,看起來也老實。于是問他有沒有將水桶換過,傭人老老實實回答沒有,倪瓚又問:路上有沒有放屁?傭人答:小的沒有,小的不敢。倪瓚大怒:那為何水有異味,壞了我的燕窩?傭人吭哧半天,回答說:小的路上咳了兩聲,小的口臭!倪瓚便叫人把磨房驢嘴上的罩子取來,以后傭人挑水就帶著口罩。一次倪瓚應(yīng)邀赴宴。主人請賓客入席后,一個長了滿臉大胡子的廚師端出了佳肴。倪瓚卻在此時突然離席而去。主人詫異的追上去,問道:“發(fā)生了什么事?”倪瓚說:“胡子多的人一定很臟,這個廚師有這么多胡子,所以這頓飯不能吃了。”賓客聽了,相顧大笑。
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,浪跡太湖一帶。倪瓚擅畫山水、墨竹,師法董源,受趙孟頫影響。早年畫風(fēng)清潤,晚年變法,平淡天真。疏林坡岸,幽秀曠逸,筆簡意遠(yuǎn),惜墨如金。以側(cè)鋒干筆作皴,名為“折帶皴”。墨竹偃仰有姿,寥寥數(shù)筆,逸氣橫生。書法從隸入,有晉人風(fēng)度,亦擅詩文。與黃公望、王蒙、吳鎮(zhèn)合稱"元四家"。存世作品有《漁莊秋霽圖》《六君子圖》《容膝齋圖》等。著有《清閟閣集》。
從元至正十三年(1353)到他去世的20年里,倪瓚漫游太湖四周。他行蹤飄泊無定,足跡遍及江陰、宜興、常州、吳江、湖州、嘉興、松江一帶,以詩畫自娛。這時期,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。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,細(xì)心觀察,領(lǐng)會其特點,加以集中、提煉、概括,創(chuàng)造了新的構(gòu)圖形式,新的筆墨技法,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。作品個性鮮明,筆墨奇峭簡拔,近景一脈土坡,傍植樹木三五株,茅屋草亭一兩座,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、明朗的天宇,遠(yuǎn)處淡淡的山脈,畫面靜謐恬淡,境界曠遠(yuǎn),此種格調(diào),前所未有。
倪瓚擅山水、竹石、枯木等,其中山水畫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——折帶皴,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,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。其山水師法董源、荊浩、關(guān)仝、李成,加以發(fā)展,畫法疏簡,格調(diào)天真幽淡。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,構(gòu)圖平遠(yuǎn),景物極簡,多作疏林坡岸,淺水遙岑。用筆變中鋒為側(cè)鋒,折帶皴畫山石,枯筆干墨,淡雅松秀,意境荒寒空寂,風(fēng)格蕭散超逸,簡中寓繁,小中見大,外落寞而內(nèi)蘊激情。
《漁莊秋霽圖》
這一階段,倪瓚創(chuàng)作了《松林亭子圖》(1354)、《漁莊秋霽圖》(1355)、《怪石叢篁圖》(1360)、《汀樹遙岑圖》(1363)、《江上秋色圖》(1368)、《虞山林壑圖》(1371)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明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,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。
《虞山林壑圖》是倪瓚的國畫作品。取一河兩岸式的構(gòu)圖,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,遠(yuǎn)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。畫風(fēng)較其典型作品繁密。與其盛年所作《漁莊秋霽圖》、《楓落吳江圖》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,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,風(fēng)格渾穆。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。該畫為立軸,紙本墨筆??v94.6厘米,橫34.9厘米,現(xiàn)流落于(美)大都會藝術(shù)博物館?!队萆搅舟謭D》于倪瓚去世前兩年完成,表達(dá)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享受和滿足。柔和的干筆冷漠超然,內(nèi)斂自持。寧靜清亮的畫面使之成為作者晚年盡悟人生、安于現(xiàn)實的精品之一。作者自提詩云:看云聊弄翰,把酒更題詩。此日交歡意,依依去后思。
元至正二十三年(1363)九月十八日(10月25日),其妻蔣氏病死,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。長子早喪,次子不孝,生活越覺孤苦無依,內(nèi)心煩惱苦悶,無所適從。明初,朱元璋曾召倪瓚進(jìn)京供職,他堅辭不赴。明洪武七年(1374),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,中秋之夜,他身染脾疾,便到契友名醫(yī)夏顴家就醫(yī),夏筑停云軒以居之。倪瓚一病不起,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(12月14日)死于夏府,享年74歲。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(xí)里,后改葬在無錫芙蓉山麓的祖墳,周南老撰墓志銘。
倪瓚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,他簡約、疏淡的山水畫風(fēng)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,如董其昌、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,石濤的書法題畫,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。倪瓚亦是一個以復(fù)古為旗幟,而追求藝術(shù)個性化的書法家,他與張雨、楊維楨一樣,既屬于這個時代,又不屬于這個時代,這就是藝術(shù)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。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,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,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,至今仍被評為“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”,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。
來源:搜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