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晉 王羲之《大道帖》
此帖在右軍草書中最為突出,后人稱它為“一筆書”,最后一“耶”字以末筆豎畫一貫直下,控制尺幅的空白。強作一筆書的人,往往有做作之嫌,而王羲之此書則如天際行云,宛若游龍,彌足珍貴清人孫承澤以為是米芾所臨?!,F(xiàn)藏臺北故宮博物院。
釋文:大道久不下,與先未然耶。
東晉 王獻之《余杭帖》拓本
釋文:獻之白:思戀,觸事彌至。獻之既欲過余杭,州將若比還京,必視之。來月十左右,便當發(fā)。奉見無復日,比告何喻?愿復盡珍重理。獻之白。
唐 戴嵩《斗牛圖》
雙牛用水墨繪出,以濃墨繪蹄、角,點眼目、棕毛,傳神生動地繪出斗牛的肌肉張力、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態(tài)、擊者蠻不可擋的氣勢。牛之野性和兇頑,盡顯筆端。
宋徽宗趙佶《梅花繡眼圖》
圖中梅枝瘦勁,枝上疏花秀蕊,一只繡眼俏立枝頭,鳴叫顧盼,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。此圖雖景物不多,卻頗優(yōu)美動人。所繪梅花為宮梅,此種梅的畫法精細纖巧,敷色厚重,自有一種富貴氣息,這樣的風格趣味為宮廷所好尚,顯然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。
宋 馬遠《山徑春行》
馬遠(約1140-約1225年后),南宋繪畫大師,字遙父,號欽山,祖籍河中(今山西永濟),生長在錢塘(今浙江杭州)。出身繪畫世家,南宋光宗、寧宗兩朝畫院待詔。擅畫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山水取法李唐,筆力勁利闊略,皴法硬朗,樹葉常用夾葉,樹干濃重,多橫斜之態(tài)。樓閣界畫精工,且加襯染。喜作邊角小景,世稱“馬一角”。人物勾描自然,花鳥常以山水為景,情意相交,生趣盎然。與李唐、劉松年、夏圭并稱“南宋四家”。存世作品有《踏歌圖》《水圖》《梅石溪鳧圖》《西園雅集圖》等。
南宋 佚名《霜桕山鳥圖》
宋代是花鳥畫的成熟和鼎盛時期,在應物象形、意境營造、筆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。此圖三只文鳥姿態(tài)各異,樹枝一筆畫出,用赭色構描葉脈與細枝。樹葉、小果采用沒骨畫法。文鳥以中鋒細筆絲出羽毛,用白粉、赭石、濃淡墨輕染,真實細膩,高度寫實。構圖疏朗,動靜結合。
宋 米芾《清和帖》
《清和帖》是米芾的精品之一,寫的瀟灑超逸,不激不勵,用筆比較含蓄,與其它帖比較,溫和了許多,但筆劃的輕重時有對比,字的造型欹側(cè)變化,又使此帖平添了幾分俊邁之氣。
釋文:芾啟。久違。傾仰。夏序清和。起居何如。衰年趨(趨)召。不得久留。伏惟珍愛。米—斛。將微意。輕尠(鮮)悚仄。馀惟加愛加愛。芾頓首。竇先生侍右。
宋 馬遠《梅石溪鳧圖》
峭壁之上,兩株梅樹一上一下,紅白相映,錯落而開。紅梅枝干虬曲,取蒼龍?zhí)胶V畡?,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,人稱“拖枝馬遠”。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,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,一幅“春江水暖鴨先知”的景象,無限生趣,躍然絹素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。
宋 劉松年《天女獻花圖》
此圖中天女手捧花藍,邊舞邊散,對面菩薩神情安逸,微笑觀看,周圍幾位羅漢則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,面露欣賞之色。劉松年,“南宋四大家”之一,師承李唐,畫風筆精墨妙,清麗嚴謹,設色典雅,界畫工致。所畫人物神態(tài)生動,衣褶清勁,精妙入微。
元 趙孟頫《松蔭會琴圖》
此圖風格承北宋青綠山水畫風。石邊水畔,古松虬曲偃蹇。高士撫琴動操,知音端坐聆聽,悠然神會。侍童側(cè)立,神態(tài)專注。遠山坡勢平緩,漸入煙靄。圖以青綠設色,坡腳敷以赭石。
元 周朗《杜秋娘圖》
此圖以唐代杜牧所作《杜秋娘詩》為題,圖中杜秋娘唐裝高髻長裙,手執(zhí)排簫獨立凝思,其面容豐滿端莊,衣帶飄拂,婀娜多姿。畫家用濃墨重染發(fā)髻,襯托出白晰的面容。衣紋用筆細勁頗有唐人遺韻,也較好地表現(xiàn)了這位歌舞伎的豐姿與惆悵。
明 宣宗《武侯高臥圖》
明宣宗朱瞻基三十歲作此畫賜給老臣陳暄,反映了明代前期,皇室對賢才的渴求心情。
文征明《橫塘圖》
文征明作品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,又有細膩工整之趣;細筆取法于王蒙,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(diào),又有高雅的風采。長于用細筆創(chuàng)造出幽雅間靜的意境,也能用瀟灑、酣暢的筆墨表現(xiàn)寬闊的氣勢。此作為其所作小幅畫之一,蕭疏簡練,格調(diào)高雅,淡逸文靜。
清 八大山人《牡丹》
本幅選自《寫生冊》,應是其三十四歲盛年之作。水墨畫寫意牡丹黑花白葉,構圖上重下輕,甚顯奇特。墨染花瓣內(nèi)深外淺,層次變化豐富;線鉤葉片運筆如飛,速度迅捷,全畫正好與當時流行鉤花點葉法相反。這種奇特的表現(xiàn)手法正反映了朱耷特立獨行的個性。臺北故宮藏。
清 八大山人《水木清華圖》
畫之左側(cè)伸出幾片荷葉,大筆重捺,或潑墨大寫,荷莖圓轉(zhuǎn)蒼勁,曲折舒張,荷花輕柔婉轉(zhuǎn),與之相對寫一倒懸危石,只略加勾皴,石頂一叢芙蓉,墨韻盎然。荷石在上相接,下方留白,中似無物卻有空瀠幽遠之意。整幅畫墨氣縱橫,用筆似游龍盤旋,充分體現(xiàn)了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。
清 鄭燮《竹石幽蘭圖》
鄭板橋此圖畫蘭竹與石,用筆遒健圓勁,極疏爽飛動之致。石用中鋒勾勒,筆致瘦硬秀拔,皴擦較少,而神韻具足,竹用濃筆,石用淡墨,濃淡相映,妙趣橫生。總觀全圖,氣勢俊邁,風神蕭散,傲然挺立。
清 惲壽平《牡丹》
惲氏曾謂畫花卉欲極生動之致,需各盡姿態(tài)變化,并要讓觀者似覺畫上有花香拂面而來。全作以沒骨設色為之,摒棄墨筆鉤勒,直接用彩疊色漬染,再加鉤畫筋絡輪廓,用色鮮明純淨,風格獨創(chuàng)。
清 惲壽平《秋海棠》
全畫以沒骨畫法寫出,質(zhì)感豐富??萑~以朱色鉤勒筋脈,生葉卻以墨綠描出。海棠果以色彩染,飽滿靈動,一反院體花鳥畫拘謹、板的缺點,充分體現(xiàn)了“常州派”明面潤的特點。
清 蔣廷錫《杜鵑》
本幅黑底彩繪杜鵑花,紅綠交映,對幅金書,顯得富貴喜氣。雖然用色鮮艷飽和,但因襯以少見的深色背景,反而使畫面沉靜平穩(wěn),益發(fā)顯得花色照人眼明?;ò杲罱j與葉脈勾畫仔細,花朵從瓣緣至花心用色漸深以營造立體感,可見畫家對自然的入微觀察。臺北故宮藏。
清 顏岳《牡丹》
此幅寫折枝牡丹,一支盛開艷放,一支初吐芳華,清姿艷態(tài),嬌美動人?;ǘ湟缘疵?,以丹、鉛二色暈染,寫實生動。輔以深淺綠葉,以濃墨勾筋,線條圓潤飽滿,葉片清秀灑脫,疏密有致,為其花卉寫生佳品之作。
清 虛谷《菊花圖》
此畫中斜寫黃白菊花于矮籬前綻放爭秋。筆墨出神入化,側(cè)峰逆運,淡彩焦墨,筆筆送到。黃菊枝葉以水墨暈寫,而白菊卻以青葉相襯,桿加赭色。兩菊雖枝葉交雜,卻密而不亂,層次分明。干筆疾勁,勾出矮籬,白花矮叢使畫面穩(wěn)定平衡。背景雖無它物,卻充滿空寥寂靜之意。
清 郎世寧《罌粟》
以靈活的線條,表現(xiàn)花瓣莖葉的柔軟質(zhì)感,與受到微風吹拂翻轉(zhuǎn)的立體態(tài)勢,并以色彩深淺變化,暗示日照花開的光澤與奕奕生機?;ò枬M的量感與纖毫備至的葉瓣脈絡,均展現(xiàn)了濃厚西洋光影透視技法的寫實功力。
清 郎世寧《高宗像》
乾隆帝即清高宗純皇帝,姓愛新覺羅,諱弘歷,是雍正帝第四子。其頭戴冬吉服冠,紅纓頂,海龍皮帽,冠頂銜大珍珠一顆;身著明黃色龍袍,領袖邊供為石青緞繡五彩云金龍,加海龍皮領,畫面上乾隆面目清秀,神采奕奕,風華正茂。從繪畫技巧及設色風格著眼出自宮廷畫師郎世寧之手筆。
清 弘仁《梅花圖》
此幅墨梅圖雖簡率,但見功力,有代表性。為清順治十四年(丁酉),即1657年春做,時年48歲。此畫給人以清新的感受。弘仁最愛畫松樹、梅花。他曾自號“梅花古衲”,并遺命友人于其墓側(cè)多種梅。
弘仁一生鐘情松梅。其松,落筆凝重,氣勢磅礴;畫梅,枝如屈鐵,暗香流動。松與梅沖寒傲雪,高標獨立的精神正是弘仁人格的自我寫照。
清 金廷標《羅漢圖》
畫羅漢一尊,袒胸赤足,依山盤腿席地而坐。旁邊一童子炷香。山上白云繚繞,隱露山巖樹枝,氣氛非凡。上中有清高宗弘歷題四言詩一首。人物面部勾線填色,衣紋流暢,頓挫有法。
來源:搜狐
歡迎關注中國美術家書法家藝術網(wǎng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