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麗霞,英文名(lisa),中學老師,祖籍華夏中原,黃河流域,生與鷹城,長與田園,自幼喜文善詩畫。
現(xiàn)定居申城,上海黃浦區(qū)美術家協(xié)會會員。畢業(yè)于上海師范大學,師從世界著名畫家方世聰?shù)榷辔幻麕煛?
2004年起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,經(jīng)常參加全國和上海的藝術家聯(lián)展,并多次獲獎。
近幾年來個展情況簡介:
2012年10月20日在北京宋莊油畫學會展覽館舉辦個人畫展
2013年9月1日在上海壹號美術館舉辦《生如夏花》海派藝術家聯(lián)展
2013年12月虹橋當代美術館聯(lián)展
2014年2月香江畫廊小幅油畫展
2014年10月在烏魯木齊展覽館,參加激活正能量——中國當代油畫家推介展
2015年 參加上海南站《藝術在路上》當代著名油畫家巡禮
2016年4月中法交流活動藝術沙龍,并得到法國雇主協(xié)會副主席高度贊揚
2016年9月油畫作品參展北京山水美術館
2016年11月在澳大利亞藝術家協(xié)會畫廊舉辦油畫個展
2017年10月《火紅年代》等三幅作品被《解放日報》選用,為迎接黨的十九大獻禮。
2018年6月《夢回江南》入選上海美協(xié)舉辦的““藝”江南——2018上海油畫寫生作品展”
2018年8月作品《江南人家》入選上“第六屆江山如畫——中國油畫寫生作品展”
2019年6月作品《暖陽》(交大圖書館)入選“上海歷史建筑風景油畫創(chuàng)作展”,并在久事美術館展出
2020年3月《華燈初上》入選久事美術館
中國美術家書法家藝術網(wǎng)編號:233
談藝術與精神
(作者 盧麗霞)
納比派畫家維亞爾曾經(jīng)說過“藝術應該是精神的創(chuàng)造物,自然界只是一種機遇,藝術家應該從主觀上重新安排它們。這種重新安排自然界,要從美的觀念和裝飾的觀念出發(fā)?!蔽业亩鲙煼绞缆斠苍?jīng)說過同樣的道理:“用心作畫,感悟生象;象由心生,物象傳心”。這句話聽恩師講了好多年始終參悟不透里面的藝術真諦, “千年來,寫實派用眼畫貓,畫出她們的狀貌。百年來,寫意派用感覺畫貓,畫出他們的味道。今天,我用心畫貓,畫出他們的微笑?!边@是一種怎樣的境界?帶著這樣的疑問,在方老師工作室和一幫學徒們利用周末時間切磋畫藝,看著方老師一筆筆示范講解,慢慢地心靈天窗打開了,仿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領域。畫的多了,藝術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(zhì)變的過程,漸漸明白看畫要去品味創(chuàng)作者的心境,而不是去看畫得有多逼真,藝術手段僅僅只是載體,所有的作品都是從客觀世界折射出主觀世界。例如: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,都是內(nèi)心物化后的一種迸發(fā)。繪畫與自然、社會、文化乃至于自我之間所建立的各種表達關系,已經(jīng)滲透在極具記憶性、意識性、精神性的表達關系之中,而且援引極具理想性和創(chuàng)造性的審美情趣,那些云朵、樹林,那些遠山、小溪,甚至非?,F(xiàn)實的房子,都不再是一個物體本身了,那都是激情的筆觸,是創(chuàng)作者靈感與思想碰撞后的藝術結(jié)晶,是一首首視覺的情詩,給人一種心靈感動,一種精神愉悅,一種美感享受。營造出一種純凈、悠遠、明麗、鮮活的美學系統(tǒng),體現(xiàn)出對生命、時間和秩序感的價值追求,從而煥發(fā)出激蕩人心的美學力量。
“顏色不是通過眼睛去看,而是去感覺、體味和辨別……色彩的好與不好要比較,如鄰近的色彩乃至大的關系色。顏色沒有不好的,只有不好的關系色。這色放在這里不好,放在那里卻好了,因為兩者形成了一種相互既對比又協(xié)調(diào)的互補色關系?!?《方世聰旅法繪畫筆記》里面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,色彩就是一個個跳躍的精靈,它是鮮活的,有生命的。吳大羽先生曾經(jīng)說過:“你的色彩要有靈魂,你的筆觸要有生命”。這些藝術創(chuàng)作真諦是大師們的結(jié)晶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都是從內(nèi)心深處釋放出來的理想主義美學,有對于天地陰陽的信仰,也有對于生命的抒情、贊美和熱愛。
關照自己的心源,個人的修養(yǎng)和閱歷決定你的畫品和人品,藝術是純凈的,只有達到心的通徹、開悟、達觀,作品才會優(yōu)秀、有內(nèi)涵、有靈魂!至此明白一個道理: 把心投入到繪畫中,路才能走得更遠!
“深談實相、善說法要、舍識用根、隨緣妙用”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“萬物唯心造”等等,感覺佛家的智慧和藝術的精神不謀而合,縱觀藝術名作,幾乎都承載著生命中的美感激動,體現(xiàn)出物我合一的親切意象,有新穎不凡的美學內(nèi)涵,呼應著一種獨立的具有精神體溫的美學風范,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!譬如在懷斯身上,看到對普通人的溫情關懷和犬儒派忘我的哲學觀;在梭羅《瓦爾登湖》中的感覺到極致寧靜;在普魯斯特《追憶似水年華》中體會到往日情懷;也一直好奇,李叔同這樣一個全才的藝術家是怎樣轉(zhuǎn)化為一個岀家人的……,突然想起高更的一幅作品,“我們從哪里來,我們到哪里去”,揭示了人類所面臨的終極問題,值得我們深思。